新闻资讯
新闻资讯
联系我们
手机:13925863937
电话:0769-82580809
版权所有 © 2024 9I果冻制作厂 All Rights Reserved
新闻资讯
如何判断双组分笔鲍树脂是否固化?
- 作者:新美涂
- 点击:167
判断双组分PU树脂(2K PU)是否充分固化是确保涂层性能(如附着力、耐磨性、耐化学性、柔韧性)达标的关键环节。固化不完全会导致涂层发粘、硬度不足、易划伤、耐溶剂性差等问题。以下是综合的?判断方法?和?注意事项?:
? 一、 物理性判断方法(现场简易测试)
? 指触法(表干检查):?
方法:? 用手指指腹?轻轻触碰?涂层表面。
判断:?
未固化:? 手指上明显粘漆,留下指纹或印记。
初步表干(指触干):? 手指轻触?不粘漆?,无指纹残留,感觉涂层表面干燥、光滑或有轻微阻力。通常在施工后几十分钟至几小时内达到(取决于配方、温度、厚度)。?注意:表干仅表示表面溶剂挥发形成一层膜,内部化学反应远未完成!?
? 指甲划痕法(实干初步检查):?
方法:? 用指甲或硬币边缘(避免尖锐利器)?施加中等压力?在涂层表面划一下。
判断:?
未固化/固化不良:? 能轻易划出深痕,甚至漆膜被刮起、发软、发粘。
初步实干:? 划痕浅、细,不易刮下漆粉,漆膜感觉硬实。通常在24小时(25°C)左右达到。?实干表明涂层已具备基本物理强度,可以进行轻操作或包装,但性能仍未达最佳。?
? 拇指压捻法(硬度/固化深度检查):?
方法:? 用大拇指指腹(或指关节)?在涂层表面同一位置反复用力压捻(旋转摩擦)? 几秒钟。
判断:?
未固化/固化不良:? 漆膜发软、发粘、起皱、被捻破或失去光泽。
固化良好:? 漆膜表面无明显变化,保持光泽和硬度,无明显压痕或损伤。此方法比指甲划痕更严格,能检测内部固化程度。
? 铅笔硬度测试(量化硬度):?
方法:? 使用标准铅笔硬度计(或手持不同硬度的铅笔,如H, 2H, 3H等),以特定角度和压力在漆膜表面划动。
判断:? 找到?不划伤漆膜?的最高铅笔硬度等级。固化良好的双组分PU涂层通常能达到H-2H或更高(取决于配方)。与固化前的测试或标准值对比。
? 二、 化学性/功能性判断方法(更可靠)
? 溶剂擦拭测试(耐溶剂性):?
这是判断笔鲍固化程度最常用、最有效的方法之"一!?
方法:? 用?指定的测试溶剂?(如无水乙醇、异丙醇、丙酮——?选用哪种需参考产物说明或行业标准,不同溶剂攻击性不同?),浸泡棉球或棉布,在涂层表面?同一位置、施加中等压力、来回擦拭固定次数?(如50次或100次)。
判断:?
固化不良:? 漆膜明显软化、溶解、起皱、失去光泽、棉球大量沾漆。
固化不完全:? 漆膜轻微软化、失光、有擦拭痕迹,棉球有轻微着色或浑浊。
固化良好:? 漆膜无明显变化(保持硬度、光泽、颜色),棉球干净或仅有极轻微痕迹(允许有轻微失光)。?耐溶剂性强是PU固化完全的重要标志。?
? 耐水性/耐潮性测试:?
方法:? 将水滴在涂层表面,或用湿布覆盖一段时间(如24小时、48小时)。
判断:?
固化不良:? 水滴处发白(泛白)、起泡、失光、软化。
固化良好:? 水滴无变化,擦干后无痕迹。尤其对水性PU或高湿环境下固化的涂层重要。
? 柔韧性/耐折性测试(针对柔性底材如皮革):?
方法:? 将涂覆好的皮革?手动反复弯折?(如180度对折)数次或在专用的耐折试验机上进行测试。
判断:?
固化不良/未完全固化:? 弯折处漆膜发白、开裂甚至剥落。
固化良好:? 漆膜能随基材弯折而无裂纹、无脱落(允许有轻微皱纹,取决于树脂韧性)。?此测试对判断涂层是否达到最终使用性能至关重要。?
? 三、 仪器与专业检测方法
? 硬度计测量(邵氏硬度、摆杆硬度):?
方法:? 使用邵氏硬度计(A型或D型,取决于软硬)或摆杆阻尼硬度计在完全固化后的涂层表面测量。
判断:? 测量值与产物规格书或标准值对比。硬度随时间推移会逐渐上升直至稳定,达到稳定值通常意味着固化完全。
? 红外光谱(FTIR)检测:?
方法:? 检测涂层中 ?异氰酸酯基(-NCO)特征吸收峰(通常在2270 cm??附近)? 的强度。
判断:?
固化不完全:? 仍有明显的-NCO峰存在。
固化完全:? -NCO峰?基本消失或降至很低水平?。这是最科学、最准确的判断方法,但需要专业设备和人员。
四、 影响固化速度和完全程度的因素与注意事项
? 混合比例(A):? 比例错误(尤其是固化剂B不足)是固化不良的最常见原因。?必须精确计量!?
? 环境温度:? 温度是影响化学反应速度的关键因素。温度越高,固化越快(但适用期越短);温度越低,固化越慢。?低温(<15°C)会显著延迟甚至阻碍固化。? 理想固化温度通常在20-25°C。
? 环境湿度:? 过高湿度(>80%)对于?溶剂型?PU影响较小,但对?水性?PU的干燥和固化不利,且湿气会消耗-NCO基团(尤其对双组分),可能导致漆膜发雾(起霜)、气泡或固化不良。
? 固化时间:? 双组分PU的?完全固化(达到最终性能)往往需要数天甚至1-2周(25°C)?!即使表干、实干通过,耐溶剂测试过关,也不代表反应100%完成。?切勿心急提前测试或投入使用。? 高温烘烤可加速完全固化。
? 涂层厚度:? 厚涂层内部溶剂挥发慢,氧气/热量传递受阻,导致?内部固化可能滞后于表面?。务必遵循“?薄涂多道?”原则。
? 搅拌均匀性:? A/B组分混合不均匀会导致局部固化不良。
? 稀释剂与用量:? 使用错误稀释剂(含活性基团如-OH, -NH?, H?O)或过量稀释会破坏反应平衡,影响固化。
? 基材状况:? 多孔基材可能吸收树脂组分;冷基材会影响反应;脏污、油脂、水分会阻碍附着和反应。
? 总结判断流程与关键点
初期(施工后几小时):? 检查?表干(指触不粘)?。
中期(24小时左右/25°颁):?
检查?实干(指甲划痕浅、硬)?。
进行?拇指压捻测试?(无明显软化损伤)。
谨慎进行溶剂擦拭测试(轻擦)?。如果这一步失败,基本可判定固化不良。
后期(3-7天或更长/25°颁):?
进行严格的溶剂擦拭测试(推荐方法)?。通过是良好固化的重要标志。
检查?硬度是否稳定?(手感或仪器)。
对于柔性基材(皮革),进行?耐折弯测试?。
完全固化(达到说明书标注时间或更长):? 涂层应能通过所有功能性测试(耐溶剂、耐磨、耐化学、耐候等),性能达到最佳。此时可认为固化完全。
核心要点:?
耐溶剂擦拭测试是现场判断双组分笔鲍固化程度的最实用、最可靠方法。?
“指触干” ≠ “实干” ≠ “完全固化”!? 物理干燥(溶剂挥发)快,化学交联固化慢。
耐心等待完全固化时间是保证性能的关键!? 尤其在低温高湿环境或涂层较厚时。
严格遵循产物说明书?(比例、混合、稀释、干燥固化条件)是避免固化问题的根本。
当对固化状态有严重怀疑或出现性能问题时,?优先检查混合比例、温度、湿度和固化时间?。
重要提示:? 对于关键应用(如汽车内饰革、高性能工业涂层),建议在批量生产前进行固化测试,并根据标准方法(如FTIR测-NCO残留)建立可靠的固化监控程序。
- 上一篇:橡胶底材上的油漆
- 下一篇:丝印油墨拉丝会影响印刷效果吗?